望梅止渴的故事想必大家都听说过,

《世说新语·假谲》:“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说的是梅子酸酸的,可生津止渴。

今天的主角不是酸梅,

今天想和你聊聊乌梅。

乌梅

首先,有人会问,酸梅不就是乌梅吗?

非也!乌梅由酸梅加工而得,是酸梅的一种。

可以说,乌梅是酸梅的一种,

而酸梅并不一定都是乌梅。

那么,乌梅酸酸的,酸酸的,除了生津止渴,还有哪些功效呢?

各位不妨花2分钟,听远志向您娓娓道来:

敛肺止咳

一些人喉咙口总是觉得干干的,毛毛的,痒痒的,

一痒,就止不住地想咳,咳了半天,脸倒胀得通红,痰却咳不出多少,

有些人起初不以为然,可咳嗽的症状非但没有好转,反而愈演愈烈,去喝点止咳糖浆啥的,好了一小会儿,没过多久又没完没了地咳了,

究其原因啊,主要是因为久咳而致肺气虚弱,肺气不固,自然也就久咳不止,长此以往,恶性循环,

是故,久咳之人当先固肺气而止咳。

乌梅味酸涩,性平,入肺经,中医讲,酸能收能涩,是故,乌梅可收敛肺气,以防肺气外逸,肺气稳固,则咳自止也。

然,乌梅固肺气而止咳,若是咳嗽初起人群乌梅并不适用,原因很简单,咳嗽初起,邪气入侵体内,此时若是用了收敛固涩的药物,易将邪气积聚于体内,中医称之为“闭门留寇”。

《用药心法》:"收肺气。"

乌梅

涩肠止泻

一些人腹泻日久,怎么止都止不住

《景岳全书》有云:“乌梅,味酸涩,性温平。下气,止消渴吐逆,反胃霍乱……涩肠止冷热泻痢。”

是故,乌梅入大肠经,功善涩肠止泻,

然,单味乌梅药单力薄,酌加肉豆蔻、诃子,疗效更为显著。

乌梅

肉豆蔻

诃子

生津止渴

有些人春夏之季,口干舌燥、虚火上炎,热病伤津而致津液不足。

李时珍曰:“人之舌下有四窍,两窍通胆液,故食梅则津生者,类相感应也。”

乌梅味酸,常与甘草联用,一味酸,一味甘,中医认为,酸甘化阴,生津液,止烦渴,多用于虚火灼伤津液而津液亏虚诸证。

《本草求原》:"口燥咽干。"

乌梅

甘草

安蛔止痛

中医讲,蛔得酸则静,乌梅味极酸,功善安蛔止痛。

东汉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中就有一张名方——乌梅丸,用于治疗“蛔厥”。

然,现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有蛔虫的人不多了,所以这个方子也慢慢地被遗忘了。

其实,乌梅丸功效良多,诸如上热下寒之证,乌梅丸也适用。

乌梅

安神助眠

有些人晚上睡不好,心烦气躁,中医认为,虚火上炎,则扰心神。

乌梅善收敛浮火,降泄胆气而养肝木。

古籍也多有提及:

《神农本草经》:“味酸,平。主下气,除热烦满,安心。”

《日华子本草》:“治骨蒸,烦闷……令人得睡。”

乌梅

止血止遗

乌梅的酸涩之性还善止血止遗,

《景岳全书》:“治便血尿血,崩淋带浊,遗精梦泄。”

简单讲,女性出现月经过多,或者淋漓不尽,可以用一点乌梅来改善;

男性出现遗精,也可以通过乌梅酸收,来进行治疗。

此外啊,便血尿血等出血症状,也可以用点乌梅而起止血之效。

乌梅

除息肉

医院体检,发现体内存有息肉,这个时候,也可以用一点乌梅来改善,

乌梅善去死肌,蚀恶肉。而息肉正是体内或者体表的死肌、恶肉,乌梅可以把这些死肌、恶肉一点点消蚀分解掉。

然而,息肉并非一日而成,是故,单味乌梅势必药单力薄,临床上常常拿乌梅配伍上僵蚕、薏苡仁,一味消,一味散,一味泻,

此外,再根据息肉位置不同,常常佐以不同的引经药,诸如常见的胆囊息肉,多以大柴胡汤加用乌梅,僵蚕而用。

《本经》:"主下气,除热烦满,安心,肢体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痣、恶肉。"

《本草求真》:“乌梅酸涩而温,入肺则收,入肠则涩,入虫则伏,入于死肌恶肉恶痣则除。”

乌梅

僵蚕

解酒

逢年过节,总有人一高兴就喝嗨了。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讲,酒精(即乙醇)进入到我们体内,经由肝脏代谢,先代谢成乙醛,最终代谢成乙酸,然而,有些人肝脏负责代谢酒精的酶有限,只能将乙醇代谢到乙醛,不是肝脏不想继续代谢,而是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然,体内乙醛积聚得多了,酒精中毒由此而来。

中医认为,酒精中毒,多由肝气发生太过,

乌梅味极酸,入肝经,可收敛肝气,

此外,乌梅还可改善酒后头痛、头晕、呕吐等症状。

其实吧,说乌梅可以用来解酒,主要还是用到了其收敛肝气而保肝的作用。

乌梅

乌梅功效繁多,然,并非所有人都适合用乌梅,

我们说,乌梅味酸而善收敛,是故外有表邪或内有实热积滞者均不宜服用。

夹缝中的远志草

感谢认可、更感谢支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roudoukoua.com/rdkzz/113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