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哪治得好 http://m.39.net/pf/a_6983144.html

今天是正月初一

我们给您拜年啦!

祝您新年好!

新春佳节,家家户户以爆竹之声叩开新一年的大门。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街上也逐渐热闹起来,走亲访友,相互问候,为彼此送上最真诚的祝福!而千年前的南宋人,新年礼俗与现在的我们差异甚微。如果穿越回到南宋,新年该怎么过呢?

南宋时期,正月初一,又称元旦。

汉武帝太初元年,司马迁创立“太初历”,以正月初一为元旦,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中华民国建立,孙中山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定正月初一为春节,而以公历一月一日为新年(元旦)。

正月初一,是一年岁月的更始。由于这一天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因此宋代又有“三朝”的称呼。当时的人对这一节日最为重视,认为“一岁节序,此为之首”,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都要隆重地加以庆祝。而如今的不少风俗习惯都与那时极类同。

放爆竹

元旦一早燃放爆竹以驱鬼避邪,是宋人迎春的重要活动之一,据《东京梦华录》等书记载,每到新年钟声敲响之际,东京城内顿时鞭炮齐鸣。王安石《元日》诗生动地描述道: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种风俗至南宋犹盛。范成大《爆竹行》诗序:

此他郡所同,而吴中特盛,恶鬼盖畏此声。

古以岁朝,而吴以二十五夜。

诗曰:

岁朝爆竹传自昔,吴侬政用前五日。

食残豆粥扫罢尘,截筒五尺煨以薪;

节间汗流火力透,健仆取将仍疾走;

儿童却立避其锋,当阶击地雷霆吼。

一声两声百鬼惊,三声四声鬼巢倾;

十声百声神道宁,八方上下皆和平。

却拾焦头叠床底,犹有余威可驱疠;

屏除药裹添酒杯,昼日嬉游夜浓睡。

南宋临安同样如此,据《武林旧事》等书记载,每到新年钟声敲响之际,都城内外顿时鞭炮齐鸣,为新年增添了热闹欢乐的气氛。之所以如此,是求“开门大吉”。当时的爆竹,是用纸裹硫黄而制成的,也有竹筒里放硫黄的。其形状不一,有的像水果,有的像人,而内藏药线,一爇连百余而不绝。

除爆竹外,这一天晚上还有放烟火的。周密《武林旧事》记载陈太保、夏岛子以制烟火著称,他们设计表演的有各色爆仗、烟火、起轮、走线、流星、水爆、地老鼠等,深受人们喜爱。其中以枣肉、炭屑为丸,系以铁丝燃之,名“火杨梅”。此外,又有“成架烟火”“烟火屏风”等类的产品,葛天民《元夕》诗:

天街夜鼓彻云霄,一望星河影动摇。

佳节无如元夕盛,老怀不似少年豪。

红尘巷陌青丝鞚,明月楼台紫玉箫。

谁料南坡招野叟,诗肩相对两峰高。

王同祖《京城元夕》诗:

鼓吹喧喧月色新,天街灯火夜通晨。

玉皇不赐传柑宴,散与千门万户春。

拜年

拜年是元旦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它可分为官府和民间两种,其中官府的拜年活动又可分为宫廷大朝会和官员之间的相互拜年。

宫廷要按常例举行大朝会,所谓“大朝会”,是始于西周的一种礼仪规格最高的朝仪,即文武百官朝见天子的仪式。《周礼·春官·大宗伯》载:“春见曰朝,夏见曰宗,秋见曰觐,冬见曰遇,时见曰会,殷见曰同。”这便是对“大朝会”的解释。诸侯、百官朝见天子的时辰是早晨,故称之曰“朝”。天子接见诸侯、百官的政治目的是“图天下之事”,同时询问地方的治理情况,谓之“图考绩”,类似今天对各级官员的“绩效考核”或曰“目标管理”。在周代,天子询问诸侯国内的治理情况,诸侯需作详尽汇报,故诸侯朝见天子亦称“述职”,相当于今天领导干部一年一度的“述职报告”。至宋代,仍然仿效前朝行“大朝会”之礼。

吴自牧《梦粱录》卷一《元旦大朝会》对此节的礼仪做了极其细致而生动的记载:

这天一清早,皇帝便爬起来精心打扮,虔诚炷天香,为天下百姓祈求上天的保佑,保佑大家平平安安,五谷丰登;而在京城中的文武百官和外国使臣则要赶往宫廷给皇帝拜年。仪式正式开始时,皇帝坐在大庆殿,有介胄长大武士四人立于殿陛的角落里,称为“镇殿将军”。殿西庑皆列法驾、卤簿、仪仗,龙墀立青凉伞十把,效宋太宗朝立诸国王班次,如吴越国王钱俶、后蜀国王孟昶等。文武百官都穿戴着朝服依品阶班立,诸州进奏吏则各自带着本地的特产贡品入献。诸外国正副贺正使也随班入贺,陈列诸国文书、贺表、贡物。百僚执政俱于殿廊侍班,而阁门催班吏高声大唤说:“那行!”接着,诸州进奏吏进序班立毕,内侍当殿厉声问:“队伍站齐了没有?”禁卫人员随班奏:“已经站好了!”等到大家列好队伍,已快到皇帝出殿所定的时间。时辰一到,皇帝来到正衙升座,有绿衣吏执仪剑突趋殿前,声谇厉不可晓,乃大珰供奔走的小吏。文武百官听到皇帝召宣后,在宰相的率领下蹈舞(犹如舞蹈,为臣下朝贺时对皇帝表示敬意的一种仪节),跪拜致贺,高呼“万岁”“万万岁”,声传折槛边。接着,廷下的禁卫一起高声山呼,响声如雷,称为“绕殿雷”。待枢密臣候称寿仪式结束,登殿,立折槛侧,百僚俱鞠躬听皇帝的诏令。宦官宣布皇帝的诏命曰:“履兹新庆,与卿等同。”至此,朝贺仪式宣告结束,皇帝就殿赐宴,招待参加仪式的文武百官。外国正副使人,则在第二天就馆赐宴,使副及三节人也都一起出席。

而平民百姓们则在元旦这一天,都穿着鲜艳的新衣,往来拜年,朱继芳《元日》诗对此俗有所描述:

堂上序周亲,相看又一春。

吾年方觉老,童子俨成人。

婪尾屠苏酒,从头郁垒神。

何须千岁上,即此是新陈。

除这种亲族间的礼仪性拜年外,宋代已开始流行社交性的拜年活动。当然,和我们用支付宝“五福”做社交,或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roudoukoua.com/rdkgj/113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