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蔻补气养阴除寒燥湿
又名白豆蔻、原豆蔻、扣米、紫蔻、圆豆蔻、十开惹、漏蔻、飞雷子、草果、草蔻仁、弯子等。 豆蔻性辛、温,入肺、脾经。具有补气养阴,清热,生津止渴之功效。治气滞,食滞,胸闷,腹胀,噫气,噎膈,吐逆,反胃,疟疾等。但阴虚血燥而无寒湿者忌服。 《本草纲目》言“豆蔻治病,取其辛热泻散,能入太阴、阳明,除寒燥湿,开郁化食之力而已。南地卑下,山岚烟障,饮啖酸成,脾胃常多寒湿郁滞之病,故食料必用,与之相宜。然过多亦能助脾热,伤肺损目。” 在古老的中药里,以豆蔻为名的中药有四味,即白豆蔻、草豆蔻、红豆蔻和肉豆蔻。四药均富含挥发油,有芳香之气,性温而作用于中焦。因其名称相近,功用类同,药用也大致相同。 白豆蔻:又名圆豆蔻、白蔻仁,始载于《本草拾遗》。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豆蔻或爪哇白豆蔻干燥成熟的果实。其性味辛温,入肺、脾、胃经,有化湿温中、行气止呕之功效,尤以“温化”见长。常用于治疗湿阻脾胃、湿阻气滞或脾胃虚寒导致的胸脘胀满、不思饮食、反胃呕吐、舌苔浊腻等症。 草豆蔻:始载于《雷公炮炙论》。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草豆蔻的干燥近成熟种子。和白豆蔻具有相同的性味和归经,具有健脾燥湿、温中行气之功效,尤以“温燥”见长,主要用于治疗湿寒阻滞脾胃虚弱所致的胸脘胀满、呕逆、腹泻腹痛等症。 红豆蔻:始载于《开宝本草》。为姜科植物大高良姜的干燥成熟果实,外表呈红棕色。其性味辛热,有温中散寒,醒脾解酒之功效,尤以“温里”见长。常用于治疗脘腹冷痛,以及饮酒过多所致的呕吐等症。 肉豆蔻:又名玉果、肉果等,以肉豆蔻科常绿高大乔木肉豆蔻的成熟种仁,始载于《药性论》,其性味温辛,入脾胃、大肠经,有温中行气、涩肠止泻之功效,尤以“温涩”见长。常用于治疗脾胃虚寒气滞或脾(肾)阳虚所致的久泄、五更泻、脘腹胀痛、食少呕吐等症。 豆蔻的名称始载于《本草拾遗》,系来源于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豆蔻或爪哇白豆蔻,主产于泰国、柬埔寨、越南,我国云南、广东、广西等地亦有栽培;按产地不同分为“原豆蔻”和“印尼白蔻”。于秋季果实由绿色转成黄绿色时采收,晒干生用,用时捣碎。 其果实入药,中药的商品名叫白豆蔻,又称紫豆蔻。其果皮入药,中药的商品名叫白豆蔻壳,又称白蔻衣、豆蔻壳;其种子入药,中药的商品名叫白豆蔻仁,又称蔻仁。 豆蔻的功效 豆蔻能促进胃液分泌,增强胃肠蠕动,制止肠内异常发酵,消除胃肠积气,芳香健胃,并能止呕。常用于帮助消化、促进胃肠动力的药。 1.化湿行气(湿阻中焦及脾胃气滞)用治湿阻气滞、脘腹胀满等,常与苍术、陈皮等同用;若脾虚湿阻之胸腹虚胀,多与黄芪、白术等药配伍为用。亦可用治湿温初起,胸闷不饥,若湿邪偏重,可配以薏苡仁、杏仁等,如三仁汤;热重于湿,可与黄芩、黄连等同用,如黄芩滑石汤。 2.温中止呕(呕吐)用治胃寒湿阻气滞呕吐,可单用研细末吞服或配伍藿香、半夏等同用;对于小儿胃寒吐乳,可与砂仁、甘草共研细末服用。 在食物中加入豆蔻,可起到帮助消化、增强胃肠动力的作用。 豆蔻粥:可开胃消食,温中下气;适用于脾胃虚寒,积食不消,呕吐泄泻、脘腹胀满,腹痛肠鸣等症状。 豆蔻茶:可消除胃肠的不适,有清凉感。最适合在饭后饮用。 豆蔻薏仁鸡:补精气,健脾胃,祛湿。用于健脾补气,开胃止泻。 吃豆蔻也是有一定禁忌的:怀孕的人、老人或孩子等身体虚弱的人需遵医嘱,夏季容易上火不宜吃豆蔻,肾阴虚、头晕、高血压的人最好也不要吃豆蔻。 彼茗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roudoukoua.com/rdkgj/11381.html
- 上一篇文章: 评读孙文垣医案屠侍轩尊眷产后昏愦不知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