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

通过网上的图片偶识“豆蔻”之貌,才晓得之前常在公园见到的那种花就叫豆蔻。以前对此名词的认识和了解也仅源自和限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豆蔻年华”之说。

今天为了一究其“所以然”,专程去到公园,现场“望闻问切”一番后,似乎小有所悟。

豆蔻春韵

丰盈玉润串香幽,多是春中瓣紧收。

除却黄花开几朵,尽呈红晕怯抬头。

年4月30日

后记

咏物诗的写作,笼统而言,当然是要抓住客体的突出特点来展开。有些物象的特点尤其明显,过目难忘;但有些物象的特点却需要诗人细心观察、用心挖掘。那么,我们一般具体从哪些方面去观察、挖掘这些“显性”或“非显性”的特点呢?诗人们通常但不局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色彩,如陆秋蒙的《白莲》。

气味,如王安石的《梅花》。

形态,如贺知章的《咏柳》。

时令,如何逊的《咏早梅》。

处境,如黄庭坚的《次韵中玉水仙花二首》、李商隐的《柳》。

习性,如罗隐的《蜂》。

从所列举的诗例中我们可以看到,有的咏物诗也不只拿某一方面的特点出来“说事”。本诗也是这样,其重点落笔在豆蔻花的花苞外形和苞尖的红晕色彩这两个特点上。

好的咏物诗都是拿客体的特点出来“说事”,也就是说咏物诗要写得好,除了必然的客体特点描绘,同时还得借题发挥。如果仅仅停留在特点描绘上,无论怎样穷尽形相,俏皮诙谐,总归格局不高。但如果能在道尽事物“妙处”的基础上,或隐含一定的哲理,或表现出一定的生活情趣与思想境界的话,则会使作品的格调得到很大的升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roudoukoua.com/rdkry/139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