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每年农历九月初九的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晒秋节、“踏秋”,是中国传统节日。它与除夕、清明节、中元节三节统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

在古代,重阳与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的节日,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插茱萸、赏菊花。尤其是插茱萸,作为一味中药,它为何能赢得古人的青睐,成为这重要节日的一项传统习俗。今儿是重阳节,就让原福建中医学院院长俞长荣为我们抚今追昔话重阳,谈茱萸。

农历九月初九,俗称重九。重九登高是我国民间风俗,流传有千余年的历史。

每年重九,我都想起一首唐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诗的作者王维,既是诗人,又是画家。他的诗以描绘自然山水景物著称,而这首却不是写景,而是抒情,孝友之思,蔼然言外。这首诗的魅力,在于能激发读者情感深处的共鸣。

中国人是最富有感情的,这可能与我们具有悠久的民族文化有关。每逢佳节,遥念亲人,可以说人人都有同感。重九这天,时际晚秋,天高气爽,登高举目,近树远云、雁行帆影、朝霞落日,无一不使人触景生情。诗人不去描写晚秋景物,而是集中了人们的共同心思;不事藻词修饰,只是朴素的抒情。这就更能扣人心弦,产生共鸣,因而成为千古名句。

这首诗原题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登高忆兄弟为什么想到插茱萸?这里有一段典故。传说,东汉时汝南桓景随费长房学道。一天,费长房对他说:“九月九日汝家有灾厄,宜令急去,各做绛囊盛茱萸以系臂上,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消。”景如其言,全家登高山,至晚回家,鸡、犬、牛、羊全都暴死。这段传说虽不能从信,但重九登高却是俗尚已久,可能是最初有谁姑妄言之,一传再传,年代久了,以误传误,遂信以为真。

茱萸原是用绛囊(红绢做的袋)装着系(挂)臂上,后来改为随采其果穗插在头上。据周处《风土记》载:“俗尚九月九日谓之上九,茱萸到此日气烈色赤,可折其房(果实)以插头,云辟(避)恶气御冬。”可能是前者太麻烦,后者则甚简便,遂由系茱萸变为插茱萸。说茱萸能避邪消灾是虚构,但能治多种疾病倒是事实。

茱萸有山茱萸和吴茱萸两种,都是常用中药。二者既不同科,也不同种,功用各异。山茱萸一名石枣,能补益肝肾,常用于头晕、耳鸣、腰酸、遗精、遗尿等症。因它有收敛作用,故对虚汗不止、妇女月经过多也有疗效。中药店出售的常用补肾药丸六味地黄丸,其中就有山茱萸。

王诗“遍插茱萸”的茱萸是吴茱萸。陈藏器《本草拾遗》载:“茱萸南北总有,入药以吴地者为好,所以有吴之名也。”这是吴茱萸之所以冠上“吴”字的最早书证。陶弘景《名医别录》载:“吴茱萸生上谷,九月九日采,”因吴茱萸果实到深秋才成熟,所以重九采摘使适宜的。此则与上面《风土记》所载,可以互相印证。

吴茱萸性热能散寒。《风土记》说它能“避恶气、御冬”还是有一定道理的。此药功能温中散寒,有健胃作用,并有镇痛、止呕、制酸的功效。

●吴茱萸配合黄连,古方名“左金丸”,治胃痛、呕吐、嗳酸;

●吴茱萸与党参、生姜、大枣配合,是著名的古方“吴茱萸汤”,对虚寒性头痛、干呕吐涎沫,有较好的疗效;

●吴茱萸配合补骨脂、肉豆蔻、五味子,可治疗慢性肠炎、肠功能紊乱的泄泻;

●吴茱萸配合当归、川芎、白芍,可治疗妇女痛经。

●近人还有用淡吴茱萸驱除蛲虫的;也有用本品研末调酒敷足心治小儿口舌生疮的。

随着临床实践的深入,它的医疗作用正不断地被发现。

祝重阳快乐,合家康泰!

文字整理

五味子

图文编辑

菟丝子

精彩导读

气血虚吃它,胃火盛吃它,体寒还吃它!(内附挑选秘诀)

为什么睡得越多反而越累?真相原来是这样……

推荐指数:★★★★★

长按







































白癜风好治么
白癜风正规专业治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roudoukoua.com/ndksz/35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