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轮考点方剂学16固涩剂
点击问题下方空白处获得答案 问题 01 固涩剂的概念? 答: 凡以固涩药或补益药为主组成,具有收敛固涩作用,治疗气、血、精、津耗散滑脱证的方剂,统称固涩剂。 问题 02 固涩剂的适应范围是什么? 答: 为正气内虚,气、血、精、津液耗散或滑脱而设。凡自汗盗汗、久咳不止、泻痢不止、遗精滑泄、小便失禁、血崩带下等,皆为其适用范围。 问题 03 固涩剂的配伍规律? 答: 根据气、血、精、津耗伤的程度不同,配伍相应的补益药,以标本兼顾。 问题 04 固涩剂的分类? 分为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固脱、涩精止遗、固崩止带五类。 问题 05 开窍剂的注意事项? 答: a.外邪未去者→不宜过早使用,以免闭门留寇; b.病证属邪实者→不宜使用。 问题 06 牡蛎散☆《局方》 牡蛎散内用黄芪,浮麦麻黄根最宜; 自汗盗汗心液损,固表敛汗见效奇。 [.99;.;.;.49] *治诸虚不足,及新病暴虚,津液不固,体常自汗,夜卧即甚,久而不止,羸瘠枯瘦,心忪惊惕,短气烦倦。 黄芪麻黄根牡蛎浮小麦。 水煎服。 →益气固表,敛阴止汗。 →[气虚]自汗;盗汗。 *常自汗出,夜卧更甚,心悸惊惕,短气烦倦,舌淡红,脉细弱。 *君:煅牡蛎—敛阴潜阳,固涩止汗; *臣:生黄芪—益气实卫,固表止汗; *佐使:麻黄根—收涩止汗; 小麦—甘凉,专入心经,养心阴,益心气,清心除烦。 *气虚明显者→重用黄芪、+人参、白术→益气。 *阴虚者→+生地、白芍→养阴。 *阴虚火旺之盗汗,不宜使用。 *若亡阳汗出,大汗淋漓,如珠如油者,则当速予独参汤或参附汤益气固阳救脱,而非固表敛汗之法所宜。 *补敛并用,兼潜心阳。 表虚+气虚。 问题 07 九仙散☆《医学正传》 九仙散中罂粟君,参胶梅味共为臣; 款冬贝桑桔佐使,敛肺止咳益气阴。 [.45;.44] *治一切咳嗽。 人参款冬花桑白皮桔梗五味子阿胶乌梅贝母罂粟壳。 散剂,温开水送服;亦可水煎服。 →敛肺止咳,益气养阴。 →久咳伤肺,气阴两伤证。 *咳嗽日久不已,甚则气喘自汗,痰少而黏,脉虚数。 *君:罂粟壳—敛肺止咳; *臣:五味子、乌梅—敛肺气; 人参—补益肺气; 阿胶—滋养肺阴,气阴双补; *佐使:款冬花—化痰止咳,降气平喘; 桑白皮—清肺泄热,止咳平喘; 贝母—清热化痰止咳; 桔梗—宣肺祛痰,载药上行。 *虚热明显→+地骨皮、麦冬、玄参→加强润肺止咳。 *久咳而内多痰涎,或咳嗽而外有表证者忌用,以免留邪; *方中罂粟壳重用,但其有毒,不宜多服久服,以防成瘾。 *收敛固涩与益气养阴兼顾,敛涩为主。 *敛降之中寓以升宣,敛降为主。 *集敛肺,补肺,肃肺于一方。 气虚+阴不足。 *罂粟壳:敛肺;涩肠;止痛。 *乌梅:敛肺;涩肠;生津;安蛔;[固崩止血]。 问题 08 真人养脏汤☆《局方》 真人养脏诃粟壳,肉蔻当归桂木香; 术芍参甘为涩剂,脱肛久痢早煎尝。 [.;.49/] *治大人小儿肠胃虚弱,冷热不调,脏腑受寒,下痢赤白,或便脓血,有如鱼脑,里急后重,脐腹绞痛,日夜无度,胸膈痞闷,胁肋胀痛,全不思食,及治脱肛坠下,洒毒便血,诸药不效者,并皆治之。 人参当归白术肉豆蔻肉桂炙甘草白芍药木香诃子罂粟壳。 水煎服。 →涩肠固脱,温补脾肾。 →久泻久痢,脾肾虚寒证。 *泻痢无度,滑脱不禁,甚至脱肛坠下,脐腹疼痛,喜温喜按,倦怠食少,舌淡苔白,脉迟细。 *君:罂粟壳—涩肠固脱止泻; *臣:诃子、肉豆蔻—助君药增强涩肠固脱止泻之功[君臣相伍“急则治其标”]; *佐使:肉桂—温肾暖脾,兼散阴寒; 人参、白术—益气健脾; 当归、白芍—养血和营[泻痢日久,气血亏虚,共治其本]; 木香—醒脾导滞、行气止痛,补而不滞; 炙甘草—调和诸药,益气和中。 *脱肛坠下者→+升麻、黄芪、柴胡→益气升陷。 *洞泄无度,手足不温,脾肾虚寒较甚→炮附子、干姜→温肾暖脾。 *原方罂粟壳用量较重,但其有毒,临证当慎酌用量。 *本方温涩之力较强,故泄泻、下痢初起,积滞热毒未去者,禁用。 *标本兼治,重在治标。 *脾肾兼顾,补脾为主。 *涩中寓通,补而不滞。 脾气虚寒+肾气虚寒。 问题 09 四神丸☆《内科摘要》 四神故纸吴茱萸,肉蔻五味四般需; 大枣百枚姜八两,五更肾泻火衰扶。 [.] *治脾肾虚弱,大便不实,饮食不思。 肉豆蔻补骨脂五味子吴茱萸生姜大枣。 丸剂或水煎服。 →温肾暖脾,固肠止泻。 →脾肾阳虚之肾泄。 *五更泄泻,不思饮食,食不消化,或久泻不愈,腹痛喜温,腰酸肢冷,神疲乏力,舌淡,苔薄白,脉沉迟无力。 *君:补骨脂—补命火,散寒邪,温脾土; *臣:肉豆蔻—温暖脾胃,涩肠止泻; *佐使:吴茱萸—温暖脾肾以散阴寒; 五味子—温敛收敛涩,固肾益气,涩肠止泻; 生姜、大枣—补脾养胃。 *四神丸→二神丸[肉豆蔻、补骨脂]+五味子散[五味子、吴茱萸]; *腰酸肢冷甚→+附子、肉桂→增强温阳补肾。 *临睡前时淡盐水或白开水送下。 *补涩同用。 脾+肾阳虚[真人养脏汤偏于标,此方偏于本,以温阳为主]。 *补骨脂:温肾助阳;纳气平喘;温脾止泻;[外用]消风祛斑。 *肉豆蔻:温中行气;涩肠止泻。 *吴茱萸[XD]: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 *五味子: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宁心安神。 问题 10 桑螵蛸散☆《本草衍义》 桑螵蛸散用龙龟,参茯菖远及当归; 尿频遗尿精不固,滋肾宁心法勿违。 [.;.51;.48;.47] *治男女虚损,遗精,阴痿,梦失精,遗溺,疝瘕,小便白浊,肾衰不可厥也。 *治健忘,小便数。 桑螵蛸远志菖蒲龙骨人参茯神当归龟甲。 上为末,夜卧人参汤调下。 →调补心肾,涩精止遗。 →心肾两虚证。 *小便频数,或尿如米泔色,或遗尿,或遗精,心神恍惚,健忘,舌淡苔白,脉细弱。 *君:桑螵蛸—温补肾阳,固精止遗; *臣:人参、龙骨、龟板—补益心肾,滋阴涩精; 人参用量独大:益心气以安心神;补元气以摄津液; *佐使:当归—调补心血; 茯神—宁心安神,使心气下达于肾; 远志—安神定志,通肾气上达于心; 石菖蒲—开心窍,益心志。 *+益智仁、覆盆子等→增强涩精缩尿止遗之力。 *健忘心悸者→+酸枣仁、五味子→养心安神。 *兼有遗精者→+沙苑子、山萸肉→固肾涩精。 *原方做散剂,各药用量相等; *服用时,“夜卧人参汤调下”,其量独重,一为益心气以安心神,二补元气以摄津液。 *补涩同用,寓补于涩。 肾阳虚+心气虚[水火不济]。 *桑螵蛸:固精缩尿;补肾助阳。 *龟甲:滋阴潜阳;益肾强骨;养血补心;固经止崩。 *菖蒲:开窍豁痰;醒神益智;化湿开胃。 问题 11 金锁固精丸☆《医方集解》 金锁固精芡实研,莲须龙牡沙菀填; 莲粉糊丸盐汤下,肾虚精滑此方先。 [.] 沙苑蒺藜莲须龙骨牡蛎芡实。 →补肾涩精。 →肾虚不固之遗精。 *肾虚不固,遗精滑泄,神疲乏力,四肢酸软,腰痛耳鸣,舌淡苔白,脉细弱者。 *涩精止遗为主,补肾益精为辅,标本兼顾,以治标为主。 *沙苑子:补肾助阳;固精缩尿;养肝明目。 *芡实:益肾固精;补脾止泻;除湿止带。 肾虚+遗精。 潼蒺藜=沙苑蒺藜[沙苑子];龙牡同用。 问题 12 缩泉丸☆《魏氏家藏方》 缩泉丸治小便频,膀胱虚寒失约灵; 益智台乌加山药,温肾祛寒效如神。 [.] 天台乌药益智仁山药。 →温肾祛寒,缩尿止遗。 →膀胱虚寒证。 *小便频数,或遗尿,小腹怕冷,舌淡,脉沉细。 *温中兼补,涩中寓行,使下焦得温而寒去,膀胱气化如常,约束有权。 膀胱虚寒+尿频。 *乌药:行气止痛;温肾散寒。 *益智仁:暖肾固精缩尿;温脾止泻摄唾。 问题 13 固冲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固冲芪术山萸芍,龙牡棕炭海螵蛸; 茜草五倍水煎服,益气固冲功效高。 [.48;.;.;.51] *治妇女血崩。 白术生黄芪煅龙骨煅牡蛎萸肉生杭芍海螵蛸茜草棕边炭五倍子。 水煎服。 →益气健脾,固冲摄血。 →脾肾亏虚,冲脉不固证。 *猝然血崩或月经过多,或漏下不止,色淡质稀,头晕肢冷,心悸气短,神疲乏力,腰膝酸软,舌淡,脉微弱。 *君:白术、黄芪—补气健脾,使气旺摄血; *臣:山茱萸、白芍—补益肝肾以调冲任,养血敛阴; *佐使:煅龙骨、煅牡蛎、棕榈炭、五倍子—收敛固涩以增止血之力; 海螵蛸、茜草—化瘀止血,血止不留瘀。 *若兼肢冷汗出、脉微欲绝者→阳气虚衰欲脱→加重黄芪用量,并合参附汤→益气回阳。 *血热妄行崩漏者忌用。 *众多敛涩药固涩滑脱为主,配伍补气药以助固摄为辅→急则治标。 *大量收涩止血药配伍小量化瘀止血之品→止血而不留瘀。 脾气虚+不统血。 *龙骨:[生]镇惊安神、平肝潜阳;[煅]收敛固涩。 *牡蛎:潜阳补阴;重镇安神;软坚散结;收敛固涩;制酸止痛。 *山萸肉:补益肝肾;收敛固涩[精、尿、经、汗]。 *海螵蛸:收敛止血;涩精止带;制酸止痛;外用收湿敛疮。 问题 14 固经丸☆《丹溪心法》 固经龟板芍药芩,黄柏椿根香附应; 阴虚血热经量多,滋阴清热能固经。 黄芩白芍龟板黄柏椿树根皮香附。 →滋阴清热,固经止血。 →阴虚血热之崩漏。 *阴虚血热,月经先期,经血量多、色紫黑,白带量多。 *有清有滋,有补有涩。 阴虚+血热[+崩漏]。 黄芩、黄柏同用。 问题 15 易黄汤☆[新]《傅青主女科》 易黄山药与芡实,白果黄柏车前子; 能消带下黏稠秽,补肾清热又祛湿。 *主治:妇人有带下而色黄者,宛如黄茶浓汁,其气腥秽,所谓黄带是也。 山药芡实黄柏车前子白果。 →补益脾肾,清热祛湿,收涩止带。 →脾肾虚弱,湿热带下。 *带下粘稠量多,色黄如浓茶汁,其气腥秽,舌红苔黄腻者。 *补中有涩,涩中寓清,重在补涩,辅以清利。使脾肾得补,湿热得去,则带下自愈。 问题 16 清带汤☆[新]《医学衷中参西录》 清带汤中海螵蛸,龙牡山药加茜草; 带下清稀色赤白,益脾固肾自然好。 *治妇女赤白带下。 海螵蛸生龙骨生牡蛎生山药茜草。 →滋阴收涩,化瘀止带。 →妇女赤白带下,绵绵不绝者。 固涩剂的禁忌病证是 A.热病多汗 B.湿热带下 C.五更泄泻 D.痰饮咳嗽 答案在评论区置顶公布 可不要先偷看哦 ·END·往期精彩回顾编辑、排版葫芦爷爷来源 青竹医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21考研交流群● ←滑动解锁更多客服小可爱→ ●考研客服:竹大白● ←滑动解锁更多客服小可爱→ ●考研客服:橘佩奇● ←滑动解锁更多客服小可爱→ ●考研客服:竹小呆● ←滑动解锁更多客服小可爱→ ●考研客服:官方客服● ←滑动解锁更多客服小可爱→ 投稿邮箱:ykqingzhuzhongyi.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roudoukoua.com/rdkzz/6472.html
- 上一篇文章: 心脑血管类疾病藏医常用药品介绍
- 下一篇文章: 每日一味中药木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