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质:酸温,无毒

功用:壮水,镇阳,强阴,益精,益气,生津,止渴,消食,明目,除热,敛汗,祛风,宁嗽,定喘,止呕,补肝肾,涩精气,暖水脏,坚筋骨,养五脏,解酒毒,消水肿,补不足。

治:烦热,霍乱转筋,虚劳,咳逆,上气,劳伤,羸瘦,元气不足,目瞳散大,反胃,心腹气胀,中下气,冷气,奔豚,痃癖,泻痢,肾虚,白浊,遗精,妇人阴冷。

谢观杂论:此物味厚气轻,阴中微阳,入手太阴血分足少阴气分,五味俱备,酸咸入肝而补肾,辛苦入心而补肺,甘入中宫,而益脾胃,为泻火益金滋水之良品。

从北极星主导下的天幔系统看五味子

五味子还称作“荎藸”chi.chu,玄及。

我注:五味子如同北极星一般。北斗以北极星为枢,布四时、转五运、司六气,以赞化万物,北斗斗柄指向东方,则天下皆春;北斗斗柄指向南方,则天下皆夏;北斗斗柄指向西方,则天下皆秋;北斗斗柄指向北方,则天下皆冬。那么北斗七星围绕北极星所转的一圈就形成了一个天幔。

五味子又叫“荎藸”,荎藸,去掉“艹”字头,为“至豬”。所谓“至”者,“从高而下,从外而来亦为至”——《尔雅?释诂上》“詹,至也”邵晋涵正义;又,“至,犹达也,行也”——《史记?乐书》“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豬,犹北斗星君也。故五味子既可以看做自然界中统领四季的“北极星”,也可以看做机体内调理气机、收敛阴气、补养五脏的“肾”。

从“荎”进而“至”的释义上,可以看出五味子作用于机体时的三个方向以及其所代表的三个体系:

方向一:“从外而来”的由西而北的方向。

方向二:“从外而来”的由东而北的方向。

方向三:“从高而下”的由北而南的方向。

与之相应的三个体系:

与方向一相应的是由肺降至肾的“肺肾”一系。

与方向二相应的是由肝降至肾的“肝肾”一系。

与方向三相应的是由肾升至心的“心肾”一系。

天地之道起于东方甲乙木,机体生机始于肝胆,所以五味子虽然五味俱全,却是以酸为主,入肝为主。正如《本草纲目》中引用戴思恭的注解,说:五味皮肉甘酸,核中辛苦,都有咸味,此则五味具也,本经但云味酸,当以木为五行乙先也。

肝肾一系

在空间里对应的是由东方转北方的过程,在机体内对应的是由肝滋肾的过程,气机中属于降的过程。

五味子能促进机体肝肾间的“精血转化”过程,所以能补肝肾,五味子其象如“目”,其五味能入目精之“五轮”,故能明目而无论五脏何损。

五味子可以酸敛沉降精血于肾之幽冥,黄酒蒸制,其温倍加,故可以暖水脏,进而壮筋骨,配用吴茱萸可加强其温肝之力,伍用盐杜仲、怀牛膝可加强其壮筋骨之力,治风消食(肝肾)

五味子酸涩精气,在男科中可以强阴、益精,具有涩精止泻作用,常用于遗精、久泻。治遗精常配桑螵蛸、煅龙骨;治久泻常配肉豆蔻、芡实。

解酒毒,现代研究表明,五味子具有降低转氨酶、保肝护肝的作用。

五味子在肝肾一系中侧重于补,当熟用,使其味更加酸敛凝重,更利于下沉。

肺肾一系

在空间里对应由西方转北方的过程,在机体内对应的是由肺生肾、金水相生的过程,气机中属于降的过程。

五味子酸以生津,发金水之源,水源足而彻通黄泉,故而能生津止渴;肺金得津而润,吐纳得以周全,气因津之流布而生,故云益气;肺金流通所以肃降,如秋季来临而暑气自除,故而除热。可见津伤口渴、消渴、阴虚口干、肾虚之证。常配以沙参、山药、天花粉、麦冬、生牡蛎之类。

五味子酸降肺气,位于酉位,与卯位的肝气相应,肺气降而其嗽平,故云宁嗽、定喘,往往被描述为敛肺止咳的功效,用于肺肾两虚之虚咳、气喘,常与补肾药合用。

注:咳与嗽的不同。咳者,逆气壅闭肺门,骤然开之。嗽者,逆气较缓,气从膈下,上冲于肺门。咳久肺虚,嗽久中虚。

随着肺气敛降,魄之精亦由外而内收敛,即其敛汗也,可用于老年自汗、盗汗之症。

五味子在肺肾一系中侧重于泻(降),当生用,使其味更加酸敛势轻,更利于流通。古医家治嗽以之为君,正是缘于其流通肃降也。

心肾一系

在空间里对应由北方转南方的过程,在机体内对应的是由肾滋心、心肾相交的过程,气机中同时寓含升降的过程。

在历代医籍中,关于五味子的功效都没有安神的论述,但在临床经验中看,五味子能贯通子午线,从子位的“壮水”到午位的“镇阳”,体现了它的交通心肾的功效,因为五味子的镇阳而收逆气,所以安神的功效。现代中医多用于老年心虚、心悸怔忡、健忘失眠等症,对改善老年心血不足、心气虚、心肾不交之失眠心悸均有良好作用。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五味子有强心作用,其水浸液及稀醇浸液,可加强心肌收缩力,增加血管的张力。

在阴虚津脱证中,五味子可以配用麦冬、生牡蛎以生津敛汗,其实在心肾一系的角度上看,麦冬助五味子壮水,牡蛎助五味子镇阳,共收固脱复脉之功,凡一切气血耗散之休克、虚脱,皆可配补药用之。如生脉散义。

五味子在心肾一系中,用其补益及固脱之力,故而亦当熟用。

总之,五味子如同北极星一般,处于天幔之上,统领北斗建时,运枢四季,斡旋阴阳,作用于机体时可以统领少阴、厥阴、太阴,分别少阴——太阴(肺肾)、少阴——厥阴(肝肾)、少阴——少阴(心肾)三系,彼此间相互联系中又有相对独立性,独立的促进机体的金水相生;独立的促进机体的乙癸同源;独立的促进机体的水火既济。

《本草纲目》之五味子条下

释名:荎藸,玄及。恭曰:五味皮肉甘酸,核中辛苦,都有咸味,此则五味具也,本经但云味酸,当以木为五行乙先也。

修治:时珍曰,入补药熟用,入咳嗽生用。

主治:益气,咳逆上气,劳伤羸瘦,补不足,强阴,益男子精。——本经

养五脏,除热,生阴中肌。——別录

治中下气,止呕逆,补虚劳,令人体悦泽。——甄权

明目,暖水脏,壮筋骨,治风消食,反胃霍乱转筋,痃癖奔豚冷气,消水肿心腹气胀,止渴,除烦热,解酒毒。——大明

生津止渴,治泻痢,补元气不足,收耗散之气,瞳子散大。——李杲

治喘咳燥嗽,壮水锁阳。——好古

发明

成无己: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以酸补之,芍药五味之酸,以收逆气而安肺。

杲曰:收肺气,补气不足,升也,酸以收逆气,肺寒气逆则宜此与干姜同治之。又五味子收肺气,乃火热必用之药,故治嗽以之为君,但有外邪者不可骤用,恐闭其邪气,必先发散而后用之乃良,有痰者,以半夏为佐,喘者,阿胶为佐,但分量少不同耳。

震亨曰;五味大能收肺气,宜其有补肾之功,收肺气,非除热乎?补肾,非暖水脏乎?乃火热嗽必用之药,黄昏嗽乃火气浮入肺中,不宜用凉药,宜五味、五倍子敛而降之。

思邈曰:五六月宜常服五味子汤以益肺金之气,在上则滋源,在下则补肾。其法,以五味子一大合,木臼捣细,瓷瓶中,以百沸汤投之,入少蜜,封置火边良久,汤成任饮。

元素曰:孙真人千金月令言五月常服五味,以补五脏之气,遇夏月季夏之间,困乏无力,无气以动,与黄芪麦冬人参、少加黄柏,煎汤服之,使人精神顿加,两足筋力涌出也,盖五味子之酸,辅人参,能泄丙火而补庚金,收敛耗散之气。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roudoukoua.com/rdkry/82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