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表现

VLCADD的临床表现具有明显异质性,根据起病年龄和临床表现分为3个类型。

1.心肌病型

是最常见的一种严重早发心脏和多脏器衰竭型

主要在新生儿和婴儿早期发病

此型发病凶险,患儿病死率高

表现为低血糖、瑞氏综合征、新生儿猝死、肥厚型和扩张型心肌病、心包积液、心律失常、肌无力、肝肿大和间歇性低血糖,肌酸激酶水平升高;

心肌肥厚和心律失常可致死。

2.肝型

较轻,为肝脏和低酮性低血糖型

婴儿后期或儿童期发病

表现为肝大和肝功能异常,空腹耐力下降和急性低酮性低血糖,不伴心肌损害和心肌肥厚,但未经及时诊断和治疗也会有生命危险。

3.肌病型

主要在青少年至成年期发病,为迟发型

症状轻,一般不伴有心肌疾病和低血糖。

主要表现为运动、感染或饥饿后的横纹肌溶解和肌红蛋白尿,甚至可发生肾功能衰竭,可伴有肌无力、肌肉痛性痉挛或肌痛。

辅助检查

1.一般实验室检查

患者常有低酮性低血糖,急性期可有代谢性酸中毒,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及乳酸脱氢酶升高,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升高。

肌病型患者可有肌红蛋白尿,尿常规异常或伴有肾功能异常。

2.串联质谱血酯酰肉碱谱分析

VLCAD缺陷最主要的代谢产物包括C14:1、C14:2、C14和C12:1,其中以肉豆蔻烯酰基肉碱(C14:1)升高最为明显因此将此项指标作为诊断极长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最重要的代谢指标。

在代谢应激期间(如禁食),C14:1>1mmol/L强烈提示VLCAD缺陷,>0.8mmol/L也可见于携带者及部分未携带ACADVL致病突变的健康人中。

在非应激期间或已经进食、静脉葡萄糖输注的患者及临床表现较轻的患者中可能出现假阴性。

3.尿气相质谱有机酸分析

可发现二羧酸尿症,可有己二酸、辛二酸、癸二酸、十二烷二酸等水平升高,但轻症患者或伴有横纹肌溶解患者可无二羧酸尿症。

4.病理检查

可见肝脏脂肪变性,心肌、骨骼肌脂质沉积。

5.酶学分析

可对患者的皮肤成纤维细胞、外周血淋巴细胞、心肌和骨骼肌细胞或组织进行VLCAD活性测定明确诊断。

6.基因分析

ACADVL基因分析检出2个等位基因致病突变是确诊VLCADD的金标准。

诊断

该病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异性,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生化检测和基因检测。

1.对于有上述临床表现的患者应怀疑VLCADD。

2.新生儿筛查(newbornscreening,NBS)

所有异常结果均应行血酯酰肉碱谱分析和ACADVL基因检测以确诊。

3.对于临床怀疑VLCADD的患者

均应行血酯酰肉碱谱分析,发现C14:1>1mmol/L强烈提示VLCAD缺陷,进一步行ACADVL基因分析检出2个等位基因致病突变可确诊。

4.特殊生化检测

对于只检出1个ACADVL基因致病突变的患者

可行培养成纤维细胞脂肪酸β-氧化分析、VLCAD酶活性分析、VLCAD蛋白表达的免疫反应抗原分析等特殊生化检查以确诊。

鉴别诊断

1.心肌病型VLCADD

需和系统性原发性肉碱缺乏症、肉碱棕榈酰基转移酶(CPTⅡ)缺乏、长链3-羟基酰基辅酶A脱氢酶、三功能蛋白缺乏症、肉碱酰基肉碱移位酶缺乏症、严重的多种酰基-CoA脱氢酶缺乏症相鉴别。

2.VLCAD缺乏症的肝型

可能具有类似中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MCAD)缺陷的临床特征,或与电子转移蛋白(ETF)/ETF泛醌(辅酶Q)氧化还原酶缺陷相似,从而导致多种酰基-CoA脱氢酶缺乏症,但生化表型不同。

3.间歇性横纹肌溶解症

可以是McArdle病、CPTⅡ缺乏症的特征,一些原发性横纹肌溶解症、肌病也可见到横纹肌溶解。

鉴别有赖于肌肉活检病理检查、血氨基酸和酯酰肉碱谱分析、尿有机酸分析和基因分析等。

治疗

VLCADD总的治疗原则是避免空腹,给予高糖类和低脂饮食,尤其是限制长链脂肪酸的摄入,补充中链甘油三酯(mediumchaintriglycerides,MCT),对症处理及预防和治疗并发症。

1.避免空腹

频繁喂养可作为一种简单有效的预防措施,为机体提供足够的热量和能量,防止过多的脂肪动员。

新生儿期一般间隔3小时喂养一次;

<6个月婴儿间隔4小时;

6~~12个月婴儿夜间可间隔6~8小时;

1~7岁的儿童白天间隔4小时,夜间可延长至10小时喂养;

而成年人一般间隔8小时(4~12小时)。

可在夜间或紧张活动时给予生玉米淀粉以加强对空腹的耐受,生玉米淀粉可持续释放葡萄糖,减少低血糖发生和脂肪的分解动员。

2.合理饮食和MCT的使用

饮食结构应以糖类为主,减少脂肪尤其是长链脂肪酸摄入,但必须保证必需脂肪酸的摄入,同时要提供足够的蛋白质。

一般健康婴儿脂肪摄入占总热量的40%~50%,学龄儿童占30%~35%。

有症状的VLCADD患者脂肪摄入占总热量的25%~30%,尤其注意限制长链脂肪酸和补充MCT。

心肌病型患儿

MCT比例应占总脂肪摄入的90%,而长链脂肪酸占10%。

1岁内患儿宜选用最富含MCT的配方奶(80%脂肪为MCT),这样的饮食可逆转心肌病型患者心肌的病理改变;

1岁后患儿应限制长链脂肪酸摄入不超过总热量10%,MCT提供总热量的20%。

肝型和肌病型

1岁以内患儿可选用富含MCT的配方奶(50%脂肪为MCT)或最富含MCT的配方奶;

1岁以后推荐选择有利于“心脏健康”饮食。一般脂肪中50%来自长链脂肪酸,50%来自MCT。

MCT的辛酸、癸酸等无糖异生作用,虽其中的甘油可异生为葡萄糖,但产生量少,不能满足反复发作低血糖患者的需要。

MCT可明显改善脂肪酸氧化障碍中心肌和骨骼肌症状等;

当VLCADD患者处于代谢紊乱时,补充MCT并不能阻止肝脏的损害,甚至补充过多MCT会加重线粒体的氧化应激。

3.左卡尼汀

对于左卡尼汀补充治疗脂肪酸β氧化障碍疾病一直存有争议。

VLCADD中,由于极长链脂肪酸的β氧化通路受阻,而导致线粒体内过多的长链脂肪酸蓄积,这些脂肪酸则需与游离肉碱结合,形成酰基肉碱转运出线粒体,这将造成血中游离肉碱的缺乏,故补充肉碱可以维持血中游离肉碱水平稳定。

一般给予50~mg/(kg·d)。左卡尼汀配合饮食治疗可以明显缓解VLCADD患者的心功能异常。

短期应用可以促进酮体生成和减少空腹低血糖的发生,但过多则促进长链酰基肉碱的生成和蓄积,对机体产生毒性作用。

Primassin等通过建立VLCADD小鼠模型研究发现,补充肉碱并不能阻止肌肉中游离肉碱降低,尤其在运动后,反而造成骨骼肌中大量酰基肉碱蓄积和毒性作用。

4.其他治疗

对于反复低血糖发作的患者可以静脉注射葡萄糖以纠正低血糖症状。

有研究发现,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受体α的激活剂苯扎贝特(bezafibrate)能提高VLCADD细胞的脂肪酸氧化能力,并提高VLCADD患者细胞中VLCADmRNA及蛋白的表达量,通过上调基因表达来提高突变体蛋白的酶活性

同时苯扎贝特还能减少具有毒性作用的长链酰基肉碱的生成。

文献报道肌松剂丹曲洛林钠盐(dantrolenesodium)对伴有肌痛性痉挛、肌强直、横纹肌溶解的成年VLCADD患者具有良好的效果

主要机制是丹曲洛林钠盐能够结合骨骼肌肌浆网的主要Ca2+释放通道Ryandonine受体,限制Ca2+从肌质网/肌浆网中释放,并阻止细胞内Ca2+持续升高及Ca2+升高引起的线粒体功能异常等;还可作用于神经肌肉接头使兴奋-收缩耦联中断,以达到治疗目的。

5.遗传咨询

极长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患者父母再次生育再发风险为25%。

应对所有患者及其家庭成员提供必要的遗传咨询,对高风险胎儿进行产前诊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roudoukoua.com/rdkpz/68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