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y~

我们又见面啦~你还好吗?

研一亦研医,梧桐冀无痛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凭一口气,点一盏灯,有灯就有人!

于××女63岁病历号曾患急性胃肠炎,调理不当,病转慢性。现症:大便泄泻,日行7、8次,腰冷胃寒,腹痛里急,心悸气短,食后则停滞腹胀,两胁不舒,食欲不振,夜寐不安,时自许出,小便短黄。舌淡、苔白,六脉沉弱。

辨证立法

清阳不升,大便作泻,浊气在上,两胁发胀,升降失常,脾胃不和,纳食虽少,犹停滞胃脘不消,胃不和则夜寐不安。腰为肾府,腰冷则属肾阳虚。阳虚卫气不固自汗出。湿郁小肠,腹痛里急,舌淡苔薄、六脉沉弱,均为虚寒之象。拟以理中温阳为法。

处方

二诊:服药2剂,大便转溏,次数已减,余症均轻,仍以前方加力。

处方

三诊:前方服4剂,见效,又因腹部受寒,变泻复作,仍遵前法加减。

处方

四诊:服药6剂极效果效,每日清便一二次,小便少色黄,余症均基本消失

处方

五诊:服药共17剂,诸症悉除,拟改服丸药,常服巩固疗效。

处方

每日早服七宝妙灵丹20粒,晚服附子理中丸1丸。

解读

年逾花甲,脾胃虚寒,心气不足,脾阳不振,形成慢性肠炎。张三锡说:“久泻无火,多因脾肾之虚寒也”。每诊均以健脾理中温肾阳,兼佐以渗利之品。“少火生气”,肾关乃固,脾胃温暖,热腐水谷,脾气以升,胃气得降,故诸症随药而解。

生龙骨——生牡蛎

龙骨质体重坠,为化石之属,功专平肝潜阳,镇静安神,敛汗固精,止血涩肠,生肌敛疮:牡蛎质体沉重,为贝壳之类,功擅敛阴潜阳,涩精,止汗,止带,化痰,软坚。二药伍用,相互促进,益阴潜阳,镇静安神,软坚散结,涩精,止血、止带之力增强。盖龙骨益阴之中能潜上浮阳,牡蛎益阴之中能摄下陷之沉阳,故张仲景常取二药配伍应用。

苍术炭——白术炭

苍术、白术伍用,出自《张氏医通》。用以治疗脾虚痰食不运。笔者尝治慢性肝炎,表现为脾胃虚弱、纳运失职、脘腹胀满、恶心呕吐,甚或下肢微肿者,每收良效,若午后腹胀较甚者,参合小乌附汤(乌药、香附),则行气消胀之カ益彰,尚无耗散正气之弊。施师临证处方时,苍术、白术习惯用炒炭入药,一则可去其燥,,二则能增强健脾止泻之功。二药运用,颇有法度。《本草崇原》云:凡欲补脾,则用白术,凡欲运脾,则用苍术,欲补运用相兼,则相兼而用,如补多运少,则白术多而苍术少,运多补少,则苍术多而白术少。

禹余粮一一血余炭

血余炭和血止血,厚肠止泻,通利水道;禹余粮涩肠止泻,收敛止血。二药伍用,厚肠防腐、涩肠止泻、和血止血的力量增强。

禹余粮、血余炭伍用,治疗慢性腹泻、慢性痢疾均有良效。尤其对肠黏膜有损害者(如溃疡性结肠炎等),更堪选用。施师认为:本品除有收敛止泻的作用之外,其分子颗粒尚可吸附肠黏膜,起到防腐和保护黏膜,使溃疡面早期愈合的作用。

慢性痢疾,属于阿米巴痢疾者,应伍以鸦胆子10~20粒,用馒头皮包裹,吞服之,其效更佳。

若湿气重者,可参合淡渗之法,伍以车前草,旱莲草、益元散之类,收效更著。

黎明前作泄,名曰五更泄、展泄、瀤泄。多为肾虚所致,常与四神丸方参合使用。

杜仲——续断

杜仲补肝肾、强筋骨、降血压,善走经络关节之中;续断补肝肾,强筋骨,通利血脉,在于筋节气血之间。二药伍用,其功益彰,补肝肾、壮筋骨、通血脉、调冲任、止崩漏、安胎的力量增强。盖肾者胃之关,胃病治肝肾,实为治胃之妙法也。

茯苓——茯神

茯苓甘平,色白入肺,其气先升(清肺化源)后降(下降利水),功专益脾宁心,利窍除湿;茯神甘平,抱木心而生,善走心经,而宁心安神。茯苓以通心气于肾,使热从小便出为主,茯神以导心经之痰湿而安魂宁神为要。二药参合,协同为用,通心气于肾,令水、火既济,心肾相交而宁心安神治失眠益彰。

茯苓、茯神伍用,善治神经衰弱,表现为心气不足,浮越于外,而不能下交于肾者。二药伍用机制,以茯苓上通心气,而后下交于肾,令其水火相济也。茯神始见《名医别录》,后世医家治心病必用茯神,金代医家张洁古云:“风眩心虚非茯神不能除。”故二者相须为用,宁心安神之力益彩。

车前子——车前草

车前子偏于行有形之水液,车前草长于利无形之湿热,兼能凉血止血,可治血尿诸症。二药伍用,清热利湿、通淋利尿之力增强。

诸凡小便短少,小便不利,甚则癃闭,小便带血,甚或尿血,以及浮肿者(急性肾炎、慢性肾炎、肾盂肾炎、膀胱炎)均可选用。

附子——干姜

附子辛温大热,其性善走,为通行十二经脉纯阳之药,外通于皮毛而除表寒,里达于下焦面温痼冷,彻内彻外,诸脏各腑,果有真寒,无可不治;干姜气足味厚,暖脾胃而散寒,回阳通脉以救逆。二药伍用,温中止痛,回阳救逆之力倍增。前人谓"附子无干姜不温",即是此意。

明代医家孙一奎以干姜15克、附子10克,名曰姜附汤。治中风口噤,四肢强直,失音不语,忽然晕倒,口吐涎沫,状如暗风,手足厥冷,或复烦躁兼阴症,伤寒大便利而发热者。

干姜与附子伍用,干姜可以加强附子回阳救逆、温中散寒的功效,前人所谓"附子无干姜不温",即可说明二者伍用的重要性也。

晚蚕沙——血余炭

蚕沙得清气纯净,虽出浊道,但无异味,专走下焦浊部,化湿浊使之归清:血余者,为血所养,制炭入药,厚肠止泻,散瘀止血,补阴利尿。蚕沙以升清化湿为主,血余炭以止泻止血为要。二药伍用,厚肠止泻,散瘀止血之力益彰。

车前草——旱莲草

车前草味甘性寒,功专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利水通淋,渗湿止泻,尤擅清无形之湿热;旱莲草甘寒滋阴泻热,酸寒凉血止血,若以鲜品入药,清热止血之力更强。二药伍用,相互促进,利尿、行水、清热、止血的力量增强。

补骨脂——肉豆蔻

肉豆蔻温中散寒,行气消胀,收敛涩肠止泻;补骨脂补肾壮阳,补脾止泻,固精缩尿。肉豆蔻以补脾为主,补骨脂以补肾为要。二药伍用,一脾一肾,脾肾双补,补肾阳、温下元,以除下焦阴寒,温中土、运脾阳,以化湿止泻。

补骨脂、肉豆蔻伍用,名曰二神丸。出自《普济本事方》。治脾胃虚寒,不思饮食,泄泻不止。明·孙一奎用以治疗脾胃虚弱,全不思食,服补脾药不效者。清·张璐以补骨脂、肉豆蔻各等份,治肾藏阳庞,五更泄泻。

夫慢性泄泻,有脾虚不能制水者;有肾虚不能行水者。前者以肉豆蔻之辛温,温脾以制水:后者用补骨脂之辛燥,补肾以行水。二药相合,脾肾双补,泄泻可除。二者取舍多少,应随证化裁。肾虚为主者,主取补骨脂,佐以肉豆蔻;脾虚为甚者,主选肉豆蔻,佐以补骨脂。

本医案摘自《医案解读》,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roudoukoua.com/rdkpz/114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