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常山
苦、辛,寒;有毒。归肺、肝、心经。 劫痰;截疟。主疟疾,胸中痰饮积聚。 常山治痰截疟 一疟疾患者,胸中烦闷时,疟疾就容易引发。 老爷爷说,为什么胸中烦闷呢? 小指月见病人舌苔垢腻,乃胸中有痰浊阻挡。 老爷爷说,为什么胸中有痰浊呢? 小指月说,饮食肥甘厚腻,容易化生痰浊。 老爷爷说,所以这些怪病的患者,应该少吃鱼肉、粽子、肥肉、鸡蛋,这些黏黏腻腻,助湿生痰之物,因为中医认为无痰不作疟。 这病人竖起大拇指说,大夫,你说得真对,我自己都觉得饮食一段时间不清淡后就多痰,痰多后,胸中就气塞,胸中气塞,疟疾发作就频繁。 老爷爷便教他用一味常山煎水,少剂量温饮,并说,疟疾急发,可用常山涌吐痰涎,必须量大顿服,如果平时只需用小剂量常山煎水,徐徐饮下,可以不用呕吐,却能够消胸膈中停痰。如果呕吐太厉害,买瓶藿香正气水,就可以解常山引起呕吐过度的反应。果然病人在发作前服用这药,就很少患疟疾了。 随后小指月在小笔记本中记道: 张锡纯经验常山性凉,味微苦。善消脾中之痰,为治疟疾要药(疟疾皆系脾中多痰,凡久疟胁下有硬块名疟母者,皆系脾胀兼有痰也)。少服,则痰可徐消,若多服即可将脾中之痰吐出,为其多服即作呕吐,故诸家本草皆谓其有毒,医者用之治疟,亦因此不敢多用,遂至有效有不效。若欲用之必效,当效古人一剂三服之法,用常山五六钱,煎汤一大盅,分五六次徐徐温饮下,即可不作呕吐,疟疾亦有八九可愈。 一九一七年,时当仲夏,愚因劳碌过度,兼受暑,遂至病疟。乃于不发疟之日清晨,用常山八钱,煎汤一大碗,徐徐温饮之,一次止饮一大口,饮至日夕而剂尽,心中分毫未觉难受,而疟亦遂愈。后遂变汤剂为丸剂,将常山轧细过罗,水泛为丸,桐子大,每服八分,一日之间自晨至暮服五次,共服药四钱,疟亦可愈。若病发时热甚剧者,可用生石膏一两煎汤,初两次服药时,可用此汤送服。西人谓病疟者有疟虫,西药金鸡纳霜,善除疟虫故善治疟,常山想亦善除疟虫之药品欤? 更多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点击查看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目录1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目录2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目录3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仙茅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杜仲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断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肉苁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锁阳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补骨脂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益智仁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菟丝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沙苑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蛤蚧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核桃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冬虫夏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葫芦巴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韭菜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阳起石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紫石英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海狗肾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海马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羊红膻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当归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熟地黄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白芍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阿胶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何首乌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龙眼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楮实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沙参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百合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麦冬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天冬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石斛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玉竹(葳蕤)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黄精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枸杞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墨旱莲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女贞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桑椹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黑芝麻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龟甲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鳖甲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麻黄根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浮小麦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糯稻根须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五味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乌梅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五倍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罂粟壳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诃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石榴皮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肉豆蔻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赤石脂、禹余粮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山茱萸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覆盆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桑螵蛸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金樱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海螵蛸(乌贼骨)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莲子(莲子心、荷叶)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芡实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鸡冠花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roudoukoua.com/rdkgj/8691.html
- 上一篇文章: 药食两用药食同源的食物
- 下一篇文章: 中药资源大典华东三叶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