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里是治疗白癜风最好的 http://www.baidianfeng51.cn/baidianfengzixun/wuliliaofa/294.html

经皮给药制剂促透方法研究进展

来源

中国新药杂志年第29卷第18期

作者

董王明,江昌照,叶金翠,杨根生浙江工业大学浙江省神经精神疾病药物研究重点实验室,浙江省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

摘要

经皮给药相较口服给药、皮下注射等给药方式具有减缓注射疼痛、避免首过效应,血药浓度稳定可控、患者顺应性好等优势。为解决经皮给药受限于药物的分子量、油水分配系数的问题,药物经皮促透方法是最重要的手段。本文将对现阶段经皮给药系统中,物理、化学和药剂学三方面的促透技术进行综述,以各方面研究进展为基础,从新技术的特点、机制加以阐述和总结,并对各方法的联合应用进行介绍。将来经皮给药制剂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更需要研究者从促透方法上着手,开发新的促透手段,解决现有问题。

关键词

经皮给药系统;离子导入;超声导入;电穿孔;微针;化学促进剂;脂质体;传递体;醇质体_正文_经皮给药系统是近年来药剂学研究中热门与新兴的制剂给药系统,主要指药物经特殊设计的制剂装置,在无损皮肤下将药物导入至皮肤内侧,并进入人体循环系统,达到全身用药目的的制剂。由于其具有提高患者顺应性、维持稳定的血药浓度、避免肝肠首过效应及提高用药安全的特点,已成为现代医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aldrugdeliverysystem,TDDS)的发展经历了3代[1],第一代的TDDS非常依赖于药物的属性,只有低分子量、亲脂、低剂量的药物才能作为候选药物;但上述候选药物数量和用药功能有限,因此随着该剂型的药用需求的日益增长,第二代TDDS中应用了促透增强技术,其中包括了使用化学促进剂、离子导入等,这些技术使得一些亲水性的药物具有透过皮肤的能力,从而被开发成TDDS;但单纯使用促透技术大分子的经皮给药仍无法解决,因此随着微米、纳米级工艺的出现,第三代TDDS利用了微针、超声、微晶磨皮等技术,使得大分子药物甚至是疫苗具有了皮肤透过能力,而成功开发了具有潜在价值的TDDS新产品。可见,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改进与完善,人们为改善皮肤渗透性或为药物提供驱动力探索了多种化学和物理方法,如化学增强剂、超声波、离子导入、微针和电穿孔,来达到增强药物在皮肤中的转运能力的目的[2]。进入21世纪,随着科学界对皮肤超微结构和药物经皮通透过程的进一步深入了解,药物经皮吸收传递系统将充分发挥其特有的优势,改善当下存在缺陷的用药环境,结合多学科领域的科技成果继续完成TDDS的更新迭代。

1

药物经皮吸收途径

皮肤是我们人体最大的器官,它是一个化学屏障和物理屏障,是温度调节的部位和末端的感觉器官。从解剖学层面上,皮肤分为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3个部分。表皮作为皮肤的最外层,分别由角质层、透明层、颗粒层、棘层和萌发层组成,这一层主要由负责产生角蛋白的角质细胞组成。真皮是由胶原纤维和蛋白多糖构成的结缔组织基质层,它由皮脂腺、毛囊、汗腺、神经末梢和血管组成。这一层结束于皮下组织,包括脂肪球和脂肪组织[3](见图1),负责表皮组织的培养。皮下组织则充当皮肤下表面与脂肪间连接作用,保持二者高度契合。药物作为体外物质,需通过经皮吸收才能进入体内,而药物渗透进入体内的主要途径有3种(见图2):①透过角质层,不直接穿过细胞,进行细胞间的渗透吸收。②透过角质层,直接穿过细胞,进行细胞内的渗透吸收。③通过皮肤附属器,例如汗腺、毛囊等进行渗透吸收。然而皮肤附属器相对于整体皮肤而言占比较小,并非是主要的途径。所以药物的经皮吸收主要依靠前2种路径,即药物必须透过角质层,才有可能被吸收达到用药目的。然而,在所有皮肤层中,角质层屏障效应最强,其中的角质层细胞和细胞间脂质组成的砖墙结构,阻滞了药物的经皮吸收,所以使药物透过角质层是经皮给药系统开发过程中的最重要任务。内容由凡默谷小编查阅文献选取,排版与编辑为原创。如转载,请尊重劳动成果,注明来源于凡默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roudoukoua.com/ndksz/7317.html